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储能火热!22家上市企业“跨界”储能!

时间:2022-10-26 11:05 来源:未知 点击:

在政策、市场需求等利好背景下,新能源(包括储能项目)俨然成为资本市场和投资方面非常热门的“黄金赛道”。

2022年3月,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而今,在电池、正极、负极等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电极材料,多个钠电池的生产环节,全球企业均已有所布局。例如宁德时代全面布局了钠电池及其材料领域;亿纬锂能公司有钠电池相关技术储备;鹏辉能源已生产出钠电池样品;欣旺达拥有钠电池补钠技术及钠电池相关发明专利以及三峡能源打造钠离子电池1GWh规模化量产线......

随着新能源领域的持续火热,上市公司纷纷跨界进军储能赛道,其中不乏风电、锅炉、水利、空调、光伏、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互联网等企业。甚至包括食品、教育等行业,由于投资领域与主营业务相去甚远,也因此频频引来监管机构问询。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22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储能。

此外,明星企业小米对充电储能、光储充检、储能系统关键零部件等多个储能相关业务进行了投资布局。

今年年初,小米通过旗下产业投资机构小米产投,对富特科技进行投资,进而布局充电储能版块。3月,小米和华为宣布共同入股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6月,小米连续投资了两家储能领域的企业,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光储充)和埃泰斯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营热管理设备)。8月份,小米通过顺为资本对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主要产品包括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不论是应对短期挑战,还是面向中长期的战略考量,都离不开储能产业的大发展。”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指出,新能源、储能也是未来一个阶段国际竞争的关键卡位战,由此,也成为各国政策鼓励的方向。普遍的预期是,未来一段时期,储能行业有望实现较高的复合增长率,这也是众多企业加入储能赛道的原因。

转型还是蹭热点?

业内人士认为将是大势所趋

10月11日,ST开元披露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麓元能材拟与杰瑞特、安睿科技和恒裕泰签订《合作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开元储能,在储能业务领域展开合作。开元储能拟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麓元能材拟出资1200万元,持股比例为40%。

官网显示,开元教育是一家在线职业教育公司,其在全国26个省市、165个城市开办了近458家校区,截至2021年底线上培训人次达90.14万人。

正因为如此,深交所要求分别说明麓元能材、杰瑞特、安睿科技、恒裕泰的主要产品、具体功能、使用场景、主要客户,研发人员情况、产品研发资金投入情况,以及开元储能主营业务与其现有业务的区别与联系,是否具备开展开元储能主营业务相关人员与技术储备,以及公司拟参与设立开元储能的原因及必要性。

同时,监管对其开展投资的资金实力也提出了质疑,要求说明公司开展开元储能业务是否将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公告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处于亏损状态。

此前,开元教育表示,此次投资是基于行业发展、市场格局及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合作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和稳定经营。

不过,在不少网友看来,公司此举更像是在蹭热点。“一个储能股市值才12亿,太便宜了吧,不正常。”股吧中有网友如此说道。也有人直言“就是找了几个空壳公司,蹭蹭热点”。截至10月14日收盘,ST开元下跌2.54%,报3.83元/股。

无独有偶,10月9日,黑芝麻公告称,拟对天臣新能源增至5亿元,而截至2022年6月末,黑芝麻货币资金为2.28亿元,这笔增资款已远超其当下可以拿出的现金。公司因此收到关注函,要求进一步说明本次交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蹭热点”的情形。

虽然上市公司相继跨界不免有蹭热点嫌疑,但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企业跨界进入锂电和储能板块已成为行业发展新常态”,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利用资本优势,增加产业链环节,以便于在行业的确定性增长态势中快速做大、做强,以确保产品安全稳定供应、产生规模效应、提升抗风险能力。

“业外企业跨界进入新能源行业实属正常,积极拥抱未来发展趋势才能赢得未来,何况很多传统企业的主业已经处于‘红海市场’,行业增长乏力、空间也有限。”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认为,这既是企业经营之策也是大势所趋。

祁海坤表示,当前,新能源行业正处于“少年时代”。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配置电力储能市场下的电化学储能电池的需求空间也打开了,未来3-5年电力储能市场有300GWh左右的增量需求,利好电化学储能电池行业,相关锂电和储能企业等也会更加受益未来的长足发展。

储能门槛渐高

跨界1+1未必>2

跨界投资储能,风险与机遇并存。

“当一个企业进行跨界运营时,最重要的是步入的新领域和目前的业务之间有协同效应。如果各玩各的,会导致1+1小于2的效果。”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

安光勇指出,“对处于困境的教育行业来说,考虑更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经营领域的细节原则。转型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什么都不做,则必死无疑。”

转型新能源领域,历来考验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也需要中长期的资金投入,对处于亏损的ST开元和黑芝麻来说,这样决策能否改善企业现状,尚未可知。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提醒,虽然储能市场未来前景很大,目前处于初期的快速增长期,未来会有更大的商机和潜力。但跨界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缺少必要积累,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因此,需要通过资本运作方式,以战略投资或财务投资方式,参股控股一些储能专业企业,容易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