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能源企业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如何积极应对未来能源技术与产业的潜在“卡脖子”环节?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代表委员围绕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方式等各抒己见。
突出能源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关“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提法,引发会场内外热议。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提多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10年来,我国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于深度参与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为能源企业如何从源头全过程参与科技创新,如何从成果应用的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提供了思路。
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意味着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指出,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利用管理和技术优势,在部分社会资本看不到、不敢做、不想做的关键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
“应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原始创新、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项目战略布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王立平指出,可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管理机制,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源头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兼齐鲁石化分公司党委书记韩峰认为,应进一步提高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关联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近年来,一大批“小巨人”能源民营企业的涌现,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形成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对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不论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瞄准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十四五”时期,科技领域竞争将是大国博弈主战场。科技创新带来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正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近10年来,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建造能力领跑全球,核电形成了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千万吨现代化煤矿、大容量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特高压输电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领跑世界的工程技术,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研发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进展。
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做到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指出,应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们要做到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党委书记、董事长辛锋表示,要持续大力推行自主化工作。只有这样,如果在未来遇到极限打压的情况,才能保持自主、稳定、可靠、安全的核燃料供应。
新技术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成长空间。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精准度,从源头消除预测偏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出,能源系统要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提高能源气候安全早期预警能力。
宋海良建议,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深耕新能源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建议,在风光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留存10%的空间作为创新技术竞争配置要求,通过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引导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能源科技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能源行业,如何在创新形式上发力,促进能源科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破解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是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指出,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课题长期稳定支持,“只有加大共性问题解决力度,强化跨行业、跨企业协作,建立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才能够避免重复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建议,应支持培育建设智慧电气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样才能够集合优势资源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技术协同创新,攻克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产业链链长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第二届会员大会召开。以联盟为组织载体,聚焦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组织和资源配置能力——在能源行业,能源企业担当产业链链长已不是新鲜事。
钱智民认为,部分国有企业受“甲方思维”主导,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与上下游企业还未形成协同效应。建议各类国有企业主动作为,发挥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战略合作或参(控)股等方式,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提供更多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场景,共同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如何进一步发挥链长链主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曹志安建议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鼓励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
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突破,能源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能源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部署,为能源行业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相信,在能源行业的不懈努力下,高质量发展的能源力量必将更加澎湃有力。(来源: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