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拐点”可期 “绿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3-30 08:18 来源:未知 点击:

近期,国内绿氢项目频频取得进展。仅3月份,就有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绿氢+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两大绿电绿氢项目EPC招标,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约吉林松原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PEM制氢设备供货合同签订。

在绿氢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交通、化工等下游应用环节融合的趋势也尤为明显,绿氢与多样化应用结合形成的“绿氢+”模式蔚然成风。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樊焕然指出,氢能是植根于传统产业的新赛道,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绿氢和“绿氢+”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因地制宜大型绿氢项目涌现

近年来,国内绿氢项目频繁涌现,仅2022年落地项目就多达百余个。进入2023年,一批大型绿氢项目的开工、招标、签约更是频频引起行业关注,而这些项目都位于风光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2月16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第一个绿氢示范工程——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开工,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

3月20日,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其全资子公司与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PEM制氢设备供货合同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此次共涉及10000Nm3/h 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包括了所有设备及安装、设备调试、技术资料、专用工具、备品备件、人员培训及技术协调、技术服务及技术指导、设备运输及运输保险等。

据悉,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年制绿氢3.2万吨,年制绿氨18万吨,其绿色产品将优先在吉林省内应用,助力吉林省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在樊焕然看来,绿氢的项目要“因地制宜”,如果是规模化制取绿氢,首先要求当地有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比如吉林西部,风光资源较好,拥有规模化制取绿氢的资源禀赋。

除了风光资源,下游产品市场也是需要“因地制宜”考量的范畴。樊焕然指出,合成氨是成熟的产业,而将绿氢转化为绿氨完全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规模化制绿氨需要与下游的用户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大安项目为例,日韩等国以及国内优质客户对绿氨需求迫切,且从大安到这些地区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规模化绿氢转化为绿氨也相对容易运输”。

拓宽应用场景探索引领趋势

为推动绿氢产业快速成熟,应用拓展十分重要。“一个产业一定要打通下游应用环节才能发展起来。”东方江峡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航表示,最初氢能的关注点都在汽车应用上,但汽车应用的量比较小,所以行业逐渐把目光放在需求量更大的工业应用领域。他指出,随着绿氢在合成氨等领域的应用被越来越多地认知,可再生能源制氢新的应用场景得到了拓展。

当下,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绿氢+”的趋势。在樊焕然看来,氢能有三大应用场景:一是传统能源领域,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载体,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二是交通领域,以燃油为动力的车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氢和电是两种并行的替代方案;三是能源到化工的“跨界”转换,比如绿氢转化为氨和甲醇,因为有了绿氢,所以有了“绿氨”和“绿色甲醇”的概念。

樊焕然指出,由于氢能拥有三大应用场景,所以进入这一领域的既有能源企业,又有化工企业,还有汽车企业。他认为,“因为氢本身既有能源属性,又有化工属性,所以在‘双属性’的加持下,就会有打破现有产业格局的‘玩家’进来,形成‘绿氢+’的趋势。”

其中,在推动化工领域的绿氢应用发展方面,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有着巨大的优势。据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在不断加快这一领域的部署。据该公司旗下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马明燕介绍,寰球公司自2016年开始布局并参与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相关工作。她表示,“得益于在炼化领域的技术和工程建设优势,寰球公司致力在提升氢能与炼化耦合发展经济性、低成本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炼化稳态生产矛盾性等方面提供优化解决方案”。

“氢能作为能源属性,可应用于交通、炼化、钢铁、建筑等各个领域,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马明燕表示。

多点开花推动产业链条完善

虽然绿氢项目在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来看,氢能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仍然较高。“与化石能源相比,绿氢成本竞争力不够。”马明燕认为,未来,绿氢行业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成本:一方面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电解水制氢的效率。

对此,李航也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问题。他认为,从降本的角度,需要把商业模式理顺,建议在政策上,给予绿氢、绿氨、绿色甲醇一定的补贴,从氨和甲醇这些大宗商品的终端形成倒逼的传导机制。“商业模式理顺之后,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也会像光伏、风电一样,迎来快速发展和实现降本增效。”

面对可再生能源制氢现阶段的成本问题,樊焕然指出,在当前,相关部门审批立项时,需要把投资回报率的容忍度提高一些。“对于绿氢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要求多少年内收回成本,这是苛刻的。”他强调,“现阶段,对于绿氢项目,应该更看重其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而不是挣不挣钱。”

此外,从全产业链来看,氢的储运成本也是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樊焕然看来,基于氢的储运成本较高,从现阶段到2030年前,绿氢项目将主要有两类应用场景:第一类是规模化应用的场景,要求离用户端近;第二类是分布式的,比如加氢站可以做成制、加氢一体站,这样对储运的成本就不太敏感。而在2030年之后,当管道输氢逐渐成熟,储运成本将不再是难题。

对于绿氢未来的发展趋势,樊焕然指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经济的提升,以及国际上对减排的要求逐渐提高促使绿氢竞争力增强,绿氢产业预计将在三到五年内迎来一个“拐点”。同时,随着“绿氢+”模式的推广,从制氢的源头开始,在运输、应用环节将会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从而加速氢能全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