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31.5万台,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99万辆。这意味着,车桩比为2.5∶1,远未达到1∶1。”沈阳市政协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马晓欣引用一组数据说,在配备不足的充电桩中,慢充桩占比偏高,使用效率较低。同时,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仍处于培育期,市面上存在多个运营商,也没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导致无法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马晓欣看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少新能源汽车用户都经历过充电车位被占、高速服务区充电慢、充电桩易出现技术故障、运营商App操作烦琐等不便体验。
对此,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小区充电桩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小区建设时未考虑到相关需求,电力容量总体不足,无法建设符合标准的充电桩;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小区停车位不足,或者没有划定固定停车位,因而无法安装固定充电桩。当前最大的障碍是流程烦琐,包括申请安装充电桩时,小区居民须通过居委会向供电部门提出申请,供电部门派专人到现场查看。符合条件后,新能源汽车车主、汽车生产企业、充电桩安装企业、物业公司、业委会等五方主体共同签订同意书,方可进场安装,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无法开展建设。
如何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和维护?马晓欣建议,一是空间设计上加强规划。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站加气站、旅游景区等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构建各类充电基础设施充分接入的信息网平台。二是推动老旧社区基础设施改造,破解充电桩进社区困境。三是倡导各类高速服务区按一定比例设置充电设备,并建立电池标准,探索共享换电模式。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针对不同新能源汽车企业电池标准不一样,需将电池尺寸、换电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统一。 (来源:人民政协网)